当前位置: 首页 / 学科建设
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
发布时间:2023-09-16浏览量:1703

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,“强化就业优先政策,健全就业促进机制,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”。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关注。对于大学生而言,课堂学习是获取知识能力的主要途径,思政课、就业课、专业课、通识课是培育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和提升就业技能的关键课程,能够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,是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目标的有效路径。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“主渠道”,构建四课联动“就业思政”课程育人体系,推动高校育人工作和大学生就业工作提质增效,是亟待思考和解决的现实问题。

深化思政课的价值引领,筑牢思想根基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政治引导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,要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。强化思政课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价值引领,是解决“培养什么人、怎样培养人、为谁培养人”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途径。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,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。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价值认同和自觉意识,引导大学生把个人价值融入祖国建设需要之地,投身平凡岗位,树立“行行可建功、处处可立业”的职业价值观。二是以工匠精神为核心,培育大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。“心有所向,方能远行”,大学生处在职业素养形成的关键期,充分挖掘劳动模范精益求精、勇于突破、止于至善的工匠精神,使大学生在学习中领会、在实践中传承,增强爱岗敬业、无私奉献、诚实守信的良好职业素养。三是以典型人物、榜样示范为抓手,激励大学生成长成才。古语云“见贤思齐焉”,通过深入挖掘大学生身边的榜样人物、就业典型案例,树立多元化就业榜样,开展“与榜样对话”等宣传活动,催生大学生向榜样学习的内生动力,强化职业信念,激励大学生成长成才。

突出就业课的专业指导,夯实就业能力。大学阶段是职业生涯规划及执行的重要时间段,加强就业课程的专业指导,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生涯管理能力。一是紧扣“职业规划”,唤醒大学生规划意识。“凡事预则立,不预则废。”通过专业指导唤醒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,使其在不断掌握自身特点和就业环境的基础上,明确个人发展目标,制定合理可行的实现路径。二是紧抓“求职技能”,提升大学生就业技能。大学生作为就业主体,夯实个人能力至关重要。就业课应围绕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就业创业等现实问题,涵盖就业信息搜集、求职计划制定、简历撰写、面试技巧,使大学生全方位练就扎实本领、提升就业技能。三是紧盯“求职执行”,激发大学生就业行动力。“行胜于言”,从大学生到求职者,意味着社会角色的转变,应帮助大学生从内心调整好自己的位置,认识、适应社会,以积极心态“主动出击”去融入社会,在选择社会职业的同时,也接受社会的选择。

强化专业课的深度融入,增强育人实效。专业知识技能排在大学生就业能力第一位,其对大学生就业发挥着基础作用。一是以所学专业为基础,合理切入就业课程。结合不同专业的性质,全过程统筹开设就业课,从大一入校的专业导引课,到大二的专业素养课,到大三的职业理想与就业目标培养,再到大四的求职策略与技能提升教育,根据不同专业特点确保就业课程落地落实、精准有效。二是以专业知识为核心,夯实就业能力基础。“打铁还需自身硬。”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术活动、专业调研等,习得系统、扎实、严谨的知识基础及专业技能,奠定胜任职业岗位的基础。三是以专业特点为依托,拓展就业指导形式。利用课堂教学,将就业指导融入知识点讲解、案例分析、课堂讨论;利用专业实习、课外实践,营造实践学习氛围,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,拓展专业与就业的链接渠道。

瞄定通识课的资源拓展,厚植人文情怀。耶鲁大学原校长理查德·莱文曾说:“真正的教育不传授任何知识和技能,却能令人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。”通识课正是通过文化熏陶、历史滋养去培养健全人格、塑造精神和提升修养情怀,进而使学生成为有可为的时代新人。一是引导大学生广泛涉猎哲学、历史学、经济学等领域知识,夯实积累,结合通识课的价值引导功能,挖掘就业价值观引导元素,给予学生充足的精神养分。二是重视通识课在滋养大学生方面的重要作用,结合实际需要独立设置与搭配相结合,使学生受到主流价值观熏陶,满足大学生提升自我修养的需求。三是根据通识课价值观培育的灵活性特点,巧妙融入个人与社会价值、职业操守与职业道德内容,提升大学生对自我价值的期盼,厚植家国情怀、心怀国之大者。
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广大青年要立志做有理想、敢担当、能吃苦、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,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。构建“四课”联动“就业思政”课程育人体系,使“四课”课程思政联动并贯穿于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育人全过程,不断开创新时代“四课”联动“就业思政”课程育人新局面。